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遗产 >> 非遗通渭小曲戏:高亢苍凉的曲调传承百年

非遗通渭小曲戏:高亢苍凉的曲调传承百年

新华社兰州2月10日电(记者 郭刚 程楠)“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正月里,阳光正好,正是西北农民相对清闲的时候。在甘肃省定西市通渭县马营镇西堡村的一户农家院中,6名民间艺人聚集在一起开始了演出前的准备工作。

  三弦、板胡、扬琴、二胡等传统的民间乐器在老艺人娴熟的调试下发出悠扬、激越、高亢而又带点质朴、苍凉的曲调,飘荡在这里初春的院落中。

  音乐响起,“唱把式”的小曲唱起来;踩着节奏,4名农家妇女和女孩翩翩起舞。在简陋的院落中,一时间“手法共小曲一色,琴瑟与舞步齐飞”,声乐铿锵,琴瑟和谐。通渭小曲戏的艺术魅力得以尽显。

  58岁的板胡手张文珍“轻拢慢捻抹复挑”,沉浸在弦乐世界,自得其得。

  “我们这些人有做小买卖的、有种地的,也有跑运输的,平时各干各的活。”一曲终了,张文珍休息时告诉记者:“我们这些农民对小曲戏情有独钟,所以一有空大家就会聚在一起切磋技艺、表演节目,乐此不疲。”

  通渭小曲戏是流行于甘肃省通渭县境内的一种汉族传统小戏剧。是于明清时期通渭民间艺人在甘肃、陕西、宁夏、青海民歌的基础上,吸收了陇东道情、碗碗腔和山歌的各种韵味不断丰富、发展形成的。曲调优美动听,乡土气息浓厚,故事浅显易懂,寄托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理想境界的憧憬,深受当地广大群众的喜爱。

  2011年5月,通渭小曲戏被国务院公布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作为广泛流行在甘肃陇中地区的一种曲牌体民间戏曲,通渭小曲戏在长期的传承过程中,逐渐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地域风格,目前已发展成为通渭县最具代表性的地域标志性文化之一。

  “目前全县有40多家民间演艺公司和民间戏曲班社,从业人员在700人以上。”通渭县文化馆馆长丁相宏介绍,当地人对通渭小曲戏钟爱有加,“全县会唱小曲戏的人有近万人。”

  丁相宏告诉记者,过去,通渭小曲戏只是在逢年过节唱一唱,现在则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普遍提高,一年四季都可以适时地组团唱起来。一个“村村兴小曲,人人唱小曲,四季乐小曲”的传统戏曲文化传承局面正在当地逐步形成并得以发扬光大。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