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非遗动态 >> 大峪村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月初五“送火神”

大峪村继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正月初五“送火神”

琅琊新闻网2月13日讯山东省沂水县诸葛镇大峪村正月初五“送火神”,是山东省政府命名的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此项祭祀活动自清朝时候就开始了。据村里的老人讲,活动上用的行头有的都有一百六十多年的历史了。每年正月初四傍晚,村里的组织者和演员们就集合到一起,做仪式的准备工作。正月初五一大早,大峪村的男女老少就开始忙活起来,在村外空地上摆好了供桌,供桌上摆着各种各样的祭品,祭品包括自家烧制的黄酒,猪、牛、羊及时鲜果蔬等。供桌的一边则堆放着元宝、纸钱,,供桌上摆上两神之位,东为上供奉玉皇大帝,西为次供奉火德真君。

上妆是活动极为重要的关键环节,化装师是由老一辈一代代传下来的手艺人,虽没有现在专业剧团的水准,却能用简单的油彩化出各具特点、栩栩如生的装扮来。

据村里老人介绍,自晚清民国年间弦子戏传入本村,村里即涌现出了一批庄户艺人,大伙儿自己凑钱置办行头,农闲时节便在村里搭台唱戏,还走村串户外出表演。1949年后,大峪剧团重新配置了古装戏衣,开始表演京戏。上世纪80年代剧团解体后,这些戏装就闲置在箱柜里,如今送火神用的行头多数就是当年的戏服。另外还有一些帽饰、顶戴等则是明清时期遗留下来的,据说是当时村里几家富户集资购置的。

参加演出的人员都经过精挑细选,须品行端正、为人热情善良者方可披挂上阵。化装停当,指挥哨子一吹,造型各异的队伍便开始出发。走在队伍最前面的是两位老人,一男一女。男推木车,车上放着一金一银两个元宝,后有一人名为“老四”,反穿皮袄,骑一扁担,左手鸟笼,右手扇子,有两人一前一后抬着“老四”所骑的扁担。另有一人叫“地方”,为“老四”之侍从,反穿皮袄、歪戴皮帽,手拿绳索扔向观众,被套种者就要上前代替抬扁担者。后为四大宰相,分穿黑莽、红莽、白莽、绿莽,头戴乌纱,负责领导众人进行祭拜。后面则跟着高跷队伍,英雄豪杰、鬼怪神仙、帝王将相、才子佳人齐亮相。

据该村79岁的王老汉介绍:以前送火神演出有很多的道具,大都演些古戏段子。文革以后,大峪村的剧团改为现代京剧团。可到后来剧团也就慢慢不存在了,只是在送火神这天由在家的人们凑在一起,热闹一番,也不管什么角色,穿上以前的行头走过场似的来个大杂烩,关羽、张飞谁能来就来,孙悟空、猪八戒谁能演就演,能扭秧歌的就扭秧歌,能挑花篮的就挑花篮,,打锣的敲鼓的推小车的,文官武将样样都有。

送火神的队伍浩浩荡荡从村委会出发,沿着村子里的主要街道绕村子一周,所经之处,各家燃放鞭炮,并递上烟酒糖茶。送火神队伍最后到达早已摆好的供桌前,在黑莽带领下祭拜,,将火神送走,祈求众神保佑来年风调雨顺,,让百姓过上富足安康、平平安安的生活。

随后,队伍敲锣打鼓,走街串巷,即兴表演,演员、观众你中有我,我中有你,锣鼓声、欢笑声响成一片,这场祭祀活动最后已然演变成全体村民的一场节日狂欢。

由于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抢救保护工程的全面实施,“送火神”的保护工作已经引起当地民俗专家和政府的高度重视,“送火神”这一传统民俗在沂蒙大地越传越红火。

(通讯员 吴传忠 赵明元 赵新峰)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