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学艺术 >> 没有这样的诗人 大地就会失声----记沛县乡土诗人丁可--诗作曾经搬上《人民的名义》

没有这样的诗人 大地就会失声----记沛县乡土诗人丁可--诗作曾经搬上《人民的名义》

新时社网讯(记者陈宝红  通讯员  解恒元报道)《人民的名义》火了达康书记,还捧红了一位作家,也是诗人丁可。

《人民的名义》剧中有个贯穿全剧的人物叫郑西坡,他是大风厂工会主席,还是位业余“诗人”。这个角色由现年71岁的北京人艺国家一级演员李光复饰演,李光复老先生曾受勋“新中国功勋艺术家”,是国宝级演员。

剧中郑西坡有三次展现了他的作诗才华,一次是他听说儿子结婚(后来证明是假结婚),一时高兴而诗兴大发作了一首《一般化的女孩》,还有一次是他在沙瑞金视察大风厂时,为大家朗诵了一首《母亲的专列》,让全场动容,观众泪目。第三次吟诵的是《流动的国土》这首诗。

其实,这三首诗的作者都是丁可

剧中,郑西坡的爱人叫孙二云,丁可的爱人叫黄二云,这个名字多次出现在他的诗句中。孙二云靠摆摊赚了20万,丁可的爱人也是摆摊多年补贴家用。郑西坡是大风厂的工会出席,丁可也曾是单位的工会主席。

因为写诗

  泥腿子吃上了“皇粮”

丁可和妻子黄二云走在田间小道上.jpeg

  丁可,1955年出生于沛县杜楼村,高中毕业后务农多年,其间开始学习写诗,1983年1月被破格录用为国家干部,2015年9月从沛县文化馆副馆长任上退休。

  因为写诗写得好,这个穷乡僻壤走出来的农民吃上了“皇粮”,但丁可觉得,自己始终是个乡土诗人。

  丁可高中毕业后就回乡务农,因为没有受过高等教育,他在创作中时常感觉底蕴不足。“从十四五岁开始,我在乡村拾过粪,下微山湖捞过鱼割过草,一应农活,什么都干过。十五年间县境内所有的河道挖掘清淤,无一缺席。在贫困、饥饿、身心俱疲的生活中,父亲的存书是我唯一的精神食粮。”

  最初,丁可尝试过小说、剧本、曲艺、歌词等多种体裁的创作,甚至还作过曲谱,“天真地以为把1234567这些数字有秩序地排开,就是美妙的音乐。后来在诗人阎志民老师的影响下,确立了写诗的创作方向。”

  然而,诗歌创作也非易事。“我曾把铅印的退稿信,欣喜地贴在靠床的土墙上,以为看见了成功的曙光。在家里的水泥板书桌上,在挖河工地草棚一角,在我自备柴油灯下鼻孔常被熏得黢黑,承受着失败和冷嘲热讽。”

  矢志不移,笔耕不辍。无论遇到多么大的困难,丁可从未动摇过他写作的信念,他就这么一直写着自己的人生。随着年龄增长、阅历增加,写作就更加变成了一个满足他自己的行为和需求。当然,乡土诗歌是他不能忘怀的主题,也是他内心最忠实的坚守。

  依然清贫

  老来总算安了个“窝”

  丁可家境清贫,常年蜗居在县文化馆的一个不足20平方的单间里生活与写作。他的夫人黄二云,原先在家里务农,年纪大了追随丁可到了县城,在城里推着车子卖小吃谋生。日子过得较艰辛,这在他的诗歌里是有体现的。

  “我打算撤回故乡去/不想在城市再租房了/三十年啊/一只无能的老鼠/也打出了属于自己的洞。”在2011年写成的《向故乡撤退》一诗中,丁可曾发出这样地感慨。那时妻子黄二云在城里摆饭摊,也寄居在他的办公室里。办公室不足二十平方米,既是丁可的办公室、书房,又是厨房、卧室。一天黄昏,黄二云拖着三轮车去了街上,丁可看着满屋凌乱,想到自己吃国家饭三十多年,至今竟无片瓦。五味杂陈,百感交集。就写下了这首诗。

  但丁可后来没有撤退,他倾尽积蓄又借些“银两”,花费二十多万购买了县城东关蒋庄一处二手房,总算有了自己的窝。在一首七言诗里他写道:两鬓斑时始得庐,老兔城外扒一窟……

  没有这样的诗人

  大地就会失声

  丁可一直工作生活在自己的家乡沛县,他描写的对象主要是自己的父母、妻子、儿女,和自己在小城和乡村的生活,以及社会中最弱小的人群。丁可诗歌最显著的特征就是他的人民性和现实性,他讴歌的是现实生活中最基层的人民、最底层生活中的美,他的诗歌是对底层、弱小、善良、草根的咏叹。

  有人说,丁可是为乡土歌唱的“嗓子”,没有这样的诗人,大地就会失声;也有人说,丁可是一个最不像诗人的重要诗人,因为对诗歌爱得深沉,他把自己的生活写成了传奇。

  2016年5月20日,在沛县举行的“丁可诗歌研讨会上”,作家学者们称丁可为集“地气、才气、正气”于一身的诗人, 认为他的作品“意象饱满和迷人”,最大限度地体现了他作为乡土诗人文化寻根的热忱执着与探索精神。

江苏省作家协会主席范小青把丁可誉为江苏诗坛上一棵根深叶茂的大树,周梅森则把丁可的诗歌创作比喻成挖一口深井。

《丁可诗选》封面.jpg

“和丁可是老朋友了,80年代就相识,那时候丁可还是一个青年才俊,不像现在这么苍老,现在脸上写满了岁月的沧桑。后来,无意中在诗刊杂志上再次看到了丁可的诗,极为震撼。”在研讨会上,周梅森如是说,“他在挖一口深井,他把诗写到这种程度,让人吃惊。丁可既是沛县的,又是江苏的,也是全国的。丁可的诗为什么让我震撼?因为他对中国农民的艰辛写得非常深,非常细腻,非常能打动人心。”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