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日,记者从雄安新区获悉,为彻底摸清雄安新区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宝藏,探明地方传统文化资源,雄安新区三县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工作启动,日前,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成果公布,共有非物质文化遗产212项,其中有210项呈活态存在。
“加强雄安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和保护,是雄安新区文化建设的一项基础性工作。此次普查,就是要争取把三县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家底彻底摸清,为新区开工建设前这一地域的地方传统文化样貌留下历史存照。”普查工作项目牵头人、河北大学艺术学院教授、音乐研究所所长齐易说。
雄县的普查工作,是整个雄安新区非遗普查的第一站,开局较为顺利。雄县早在五、六月份就对各乡镇非遗蕴藏情况的摸底排查进行了布置,在普查组到来之前有关部门已经掌握了上百条相关线索。
容城是京津冀学者联合考察团队开展普查的第二站。齐易表示,在非遗保护工作方面,容城县有‘容城八景’和‘容城县高腔戏’两个保定市级非遗项目,而‘容城县高腔戏’则处于已经彻底消亡的状态。也就是说,在全国如火如荼的非遗保护工作热潮中,容城县面临的压力和困难还是挺多的。
“在普查工作中,我们还常常会遇到一些非遗保护政策条文难以涵盖的问题。比如,一些民间传统吃食,或一些民间风俗,过去家家都会做,但是又很难捋出一条明晰的传承脉络。对于这些问题,普查组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以探索的精神尝试解决。”齐易说,在容城县的非遗普查,让人印象更深刻的是这一带的狮子会和吹打班。
在师庄村和郭村,每个村都有好几个狮子会、舞狮团,西小里村、贾光村等地也有舞狮表演。但这些舞狮艺人也有不少难处,他们几次到有关部门办理演出证和营业执照,因种种原因至今未曾办成。由于办不下来演出证,一些营业性演出活动就不便开展。
吹打班是民间专业音乐班社,以营利为目的、服务于婚丧嫁娶等民间事宜。“吹打班这类民间班社,自古至今一直是乡间百姓红白喜事等人生大礼上最为常用的礼仪音乐,其作为乡间礼乐的文化功能与重要地位,是难以被其他艺术形式替代的,他们是中国传统音乐文化当之无愧的优秀代表。”齐易认为。
按照工作进度安排,雄安新区要用一个月的时间完成普查工作,每个县只有10天。时间紧、任务重,普查组及时调整工作方法,将相关人员请到普查组驻地,以访谈的形式向知情人了解其非遗项目的历史渊源、基本形式、具体内容、传承脉络等各方面的情况。对于一些联系不上或因故未到的局内人,普查组再去上门调查访问。
在雄安新区进行非遗普查的这段时间,新一批河北省级非遗传承人、保定市级非遗项目申报工作也在同时进行。
“帮助他们填写非遗申报书,对这些传承人来说是一种实实在在的帮助。”齐易表示,普查组的工作人员热情地承担了这些“额外”的工作,仅在雄县就帮助填写了省级非遗传承人和市级非遗项目的申报书30多份。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