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公益 >> 志愿 >> 志愿者故事 >> 上海普陀“解锁”垃圾分类新技能

最“诗意”的护鸟志愿者

被誉为神话之鸟的中华凤头燕鸥是一种极为罕见、踪迹神秘的极度濒危物种,一度在世界上销声匿迹60多年。2000年和2004年,这种海鸟在福建马祖列岛和浙江韭山列岛先后被重新发现。   在这之后,鸟类学家、保护区管理局采取人工招引和种群恢复技术,和全国各地的爱鸟人士一起帮助这些濒临灭绝的神话之鸟在浙江东部的无人小岛上建立家庭、繁殖后代。如今,在浙江东部观察到的中华凤头燕鸥从最初的不到20只增长到近百只。



最诗意岗位
浙江东部海面的一座无人小岛上,两开间的板房,三四排太阳能板,一个蓄水罐提供生活用水,目光所及是草木丛生和碧海环绕,萦绕在耳边的是嘈杂的鸟叫声和海浪声这是海鸟监测志愿者周圣岳和张健嵩驻扎了近两个月的地方。   周圣岳是杭州一所高中的科学老师,张建嵩来自云南,是一名今年下半年即将入学的研究生,他们从全国数百名申请者中脱颖而出,成为今年第二批驻岛志愿者。从春末到夏末,志愿者们接力守护的是一种极度濒危的鸟类中华凤头燕鸥。   中华凤头燕鸥身形修长,羽毛洁白,尾部分叉,头部带有黑色的冠羽,喙部黄色,喙端黑色,在鸟群中辨识度极高。由于极为罕见、踪迹神秘,中华凤头燕鸥又被誉为神话之鸟。   这种鸟1861年首次发现于印度尼西亚,20世纪40年代后一度消失踪迹,被鸟类学界普遍认为可能已经灭绝。在60多年后,这种海鸟才在福建马祖列岛和浙江韭山列岛先后被重新发现。很长一段时间,它们的数量被评估为不足50只,被世界自然保护联盟列入极度濒危物种。   每年4月底到8月底,数量极其稀少的中华凤头燕鸥都会跟随它们的近亲大凤头燕鸥一起,来到浙东的海岛。5月,它们在小岛上寻找合适的巢位,6月初,它们在巢中产下一个卵,雌雄鸟轮流孵卵,6月下旬,第一批嗷嗷待哺的雏鸟就会破壳而出。一旦雏鸟出壳,父母们便立即进入哺育下一代的战斗状态,它们争分夺秒,不停地捕捉各种小鱼哺育雏鸟。到8月,雏鸟羽翼逐渐丰满,它们就会在父母的带领下学习飞行,陆续展翅南飞越冬。   志愿者们所在的浙江象山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铁墩屿,是中华凤头燕鸥最重要的繁殖地之一。作为驻岛志愿者,周圣岳和张建嵩最重要的任务是观察、记录并保护中华凤头燕鸥的繁殖,尽可能消除岛上蛇、鼠、猛禽对于燕鸥繁殖的威胁。   每天早晚各一次,我们通过监控摄像头一只一只数清中华凤头燕鸥的数量,每发现一只孵蛋的中华凤头燕鸥,就为它们的巢编一个号。今年我们最高纪录是观察到70只中华凤头燕鸥,前后共有44个巢。张建嵩说。   每天面朝大海、观鸟听涛,志愿者们笑称这是最诗意岗位。在荒岛上生活虽然闷热,蚊虫多、淡水稀少,却并不算太艰苦,太阳能发电基本能满足手机充电和照明,淡水、食物等都会有保护区的工作人员定期运送上岛。而观鸟的工作实则颇有乐趣,比如他们发现中华凤头燕鸥喜欢跳舞求偶、会互相喂食表示友好、单亲妈妈也会独自孵化鸟蛋   在岛上的这几个月,是中华凤头燕鸥一生中最重要的时刻。能够近距离地观察他们、陪伴它们,尽力为它们创造出一个安全、舒适的环境,这是我的幸运。周圣岳说。



十余年的追寻和守护   2000年,销声匿迹60多年的中华凤头燕鸥,再次在马祖列岛被发现。这启发了鸟类学家们,在岛屿众多、自然环境相似的浙江沿海,是不是也生活着这种神话之鸟?   从2003年夏天开始,鸟类学家陈水华带领研究团队一起开启了长达4年的追寻之旅,他们搜遍了浙江东部的3000多个岛屿,在2004年和2007年夏天两次惊喜地发现了中华凤头燕鸥繁殖群的踪迹,但不幸的是,两次繁殖均以失败告终。   违法捡蛋等人为干扰和台风等自然灾害是中华凤头燕鸥面临的威胁。浙江自然博物馆研究员范忠勇说,对于数量极其稀少的中华凤头燕鸥来说,一旦受到惊扰繁殖失败,它们会连续几年不再回到伤心之地。   从2006年开始,浙江多个部门联合开展了大规模的公众宣传教育行动。面向中小学生开展中华凤头燕鸥保护讲座、绘画和手抄报比赛等,面向民众、大排档业主和顾客发放保护海报和宣传折页,通过学术组织和媒体呼吁社会各界关注中华凤头燕鸥的危机状况。   为了进一步恢复中华凤头燕鸥种群在韭山列岛的繁殖,保护其他海鸟的繁殖环境,2013年夏天,浙江自然博物馆联合美国俄勒冈州州立大学、浙江象山县海洋与渔业局和国际鸟盟等机构,选择了浙江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铁墩屿实施人工招引项目。这项技术由美国鸟类学家发明,此前已经在多个国家广泛运用并取得成功。   研究团队在岛上安装了300只燕鸥假鸟、太阳能供电系统和播放燕鸥鸣声的声音回放设备,他们期待利用假鸟和声音回访,将燕鸥引导到特定的栖息地繁殖。2013年5月,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工作人员丁鹏和美国俄勒冈州州立大学学生康妮一起成为了第一批驻岛志愿者,为了尽可能减少人为干扰,他们蹲守在铁墩屿对面的积谷山岛上。   我们每天5点起床,一起床就开始用单筒望远镜对着铁墩屿寻找海鸟,但通常是一天下来毫无所获。丁鹏和康妮寸步不离地守了40多天,在这期间,燕鸥没有光临,心有不甘的他们只好听从安排回到陆地休整。   转机发生在7月的一场台风之后,丁鹏和保护区的工作人员上岛准备撤回假鸟和声音设备,不料意外惊起了20多只大凤头燕鸥。由于数量稀少的中华凤头燕鸥总是喜欢混迹在大凤头燕鸥种群中,大家于是决定再坚持一天碰碰运气。   第二天,牵肠挂肚了一整晚的丁鹏一早就和同事们坐船上岛。在渔船慢慢靠近铁墩屿后,眼前的景象让丁鹏惊呆了:满岛都是鸟!他仔细一数,居然有上千只大凤头燕鸥和19只中华凤头燕鸥!我记得很清楚,那一天是2013年的7月22日,好多人都热泪盈眶。丁鹏说。   当年,研究人员在观察燕鸥南迁时,发现其中至少有1只中华凤头燕鸥雏鸟。这意味着韭山列岛的这项实验在第一年就取得了成功,而以往类似的项目通常需要3至5年才能取得成效。   在实验连续成功两年后,浙江舟山五峙山列岛也开始实施人工招引技术。如今这两个地方成为了中华凤头燕鸥保护和繁育最集中和最重要的基地。鸟类学家说,到今年繁殖季结束,中华凤头燕鸥全球纪录总数已超过100只,而在浙江繁殖的个体数量已占到目前已知的全球繁殖个体总数的80%以上。



一年一度的约定
时隔两年,爱鸟人士赵锷用相机在韭山列岛捕捉到了老朋友的身影脚上戴着编号为ZA1彩环的中华凤头燕鸥。镜头中,这只中华凤头燕鸥正衔着从海中捕获的银色小鱼,飞回嗷嗷待哺的雏鸟身边。   我们见证了种群的延续和传承。赵锷激动不已。两年前的7月24日,赵锷第一次见到这只中华凤头燕鸥,它还是一只出生一个月、羽色黑白斑驳的幼鸟。当时,中美海鸟研究学者及志愿者们一起为这只幼鸟戴上了具有唯一编码的脚环。巧合的是,赵锷再次见到ZA1的这一天,也是7月24日。   在我心里,和中华凤头燕鸥有一个约定。它们每年在固定的时间来,我在固定的地方等它们。今年就像是一个老朋友又回来看我,很高兴它平安成长,又有了自己的后代。赵锷说。   研究人员说,中华凤头燕鸥被誉为神话之鸟,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是它们通常来去无踪。它们夏天在中国东部沿海无人海岛繁殖,秋季会远赴南太平洋地区越冬,可此外的时间飞到哪里去了,人们仍然知之甚少。   今年的7月24日至26日,浙江自然博物馆、韭山列岛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局组织34名中美海鸟研究学者及来自全国各地不同行业的志愿者,在中国东海韭山列岛对凤头燕鸥雏鸟进行环志。   来自美国俄勒冈州立大学的鸟类学者克尔斯滕比克斯勒已是第5年参与并指导环志工作,她与中国团队一起仔细勘探了地形,详细设计了环志的各个环节。环志工作旨在了解混群繁殖的凤头燕鸥种群的迁徙状况,为种群特别是其中的中华凤头燕鸥保护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克尔斯滕比克斯勒说。今年共有318只凤头燕鸥雏鸟进行了环志,其中有1只中华凤头燕鸥雏鸟。   范忠勇说,经过十多年努力,中华凤头燕鸥的数量从最初不到50只增长到超过100只,大家都很振奋。但神话之鸟仍是一个非常珍稀、脆弱的物种,十多年的努力,还不足以帮助它们摆脱灭绝的威胁。   鸟类专家说,海鸟是海洋生态系统健康与否的重要指标,而中华凤头燕鸥又是其中的旗舰物种。长期以来,中国海鸟的生存状态和面临的威胁一直无人知晓,通过对中华凤头燕鸥十多年的调查、监测和研究,他们更进一步了解了海洋生态系统存在的问题和中国海鸟所面临的威胁。   而很多自发参与到护鸟工作中的志愿者,则是怀抱一个简单而美好的心愿:中华凤头燕鸥这么漂亮的海鸟,希望有一天自己的儿孙辈也有机会亲眼看到。一年一度的承诺,人与鸟就是这样结下缘分。秋天来临的时候,守护者们目送中华凤头燕鸥南飞,期待着它们来年的回归。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