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制建立方面
机制的建立应不离其“冲突防制”、“危机处理”的原始设计,并以最终达成“结束敌对状态、签定和平协议”为目的。在两岸签定协议前,必须就此协议的架构、内容达成共识。虽然目前言具体内容为时尚早,但中共十八大报告中已明确的提出此一意向。谓“希望双方共同努力,探讨国家尚未统一特殊情况下的两岸政治关系,做出合情合理安排”,亦即有建立“中程协议”的意涵。而商谈建立两岸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旨在稳定台海局势,以开创两岸和平发展的前景。
在沟通两岸安全议题上,除了建立“两岸和平论坛”之类的平台外,官方正式的国防安全、军事情势的分析报告,都应将台海情势列有专章,以说明对台军事政策,其目的在对台澄清西方“中国威胁论”中的渲染。为了不产生误解,其内容可以在交流平台中交换意见。其中尤以大陆的军力发展,沿海军事部署、重大军事政策等都应予清楚说明。去年12月下旬,两岸学者在台湾政大国关中心召开了一次有关东亚安全情势的研讨会,大陆方面毫不避讳的说明解放军建立“东海防空识别区”的原委,以争取台湾的认同。此种协商只对台湾,而不对周边其他任何相关国家,行为的本身即表示对台海和平的重视。此举有助于台海情势的稳定,两岸军事互信机制的建立,亦有创新军事交流协商方式的意义。
至于其他诸如两岸军事热线、冲突防制中心的设立,大规模部队的调动,军事演习通报等,在两岸官方能直接参与的状况下,即可进行设计、规划。惟此规划,大陆方面应对台保持礼让的态度,多予台湾方面在军事安全上的保证。毕竟台湾在军力上已对大陆没有威胁。
(二)战略合作方面
所谓战略合作,泛指国家战略上层的合作关系。一般而言,存在于盟国之间;不过此一概念已被美方打破,在其“重返亚洲”声中,基于整体的战略利益,欲达成遏制中国的战略目的,亦可以与昔日战争对象的越南等进行战略合作,以孤立大陆。长期以来,在战略上大陆反对干涉主义,以不结盟为号召,在现实的战略环境中略显被动,宜改采较积极的作为以为因应,其中尤以两岸的军事互信为然。
为因应地缘战略情势,台湾的“安全定位”应纳入两岸军事互信机制中作首要的考量,因为两岸在地缘战略架构上,毕竟仍属敌对状态。虽然目前以同属中华民族血脉的号召已呼之欲出;但大陆予台湾军事安全的承诺与保证不足,台湾的安全需求无着,因此尚无法跳脱出西太集体安全防卫架构。此形势不能突破,两岸的军事互信只能存在于消极的降低紧张关系,而无积极进行战略合作的可能。况目前,此方面的议题不但未在两岸军事交流中探讨,对此方面的思考与具体的内涵亦甚为欠缺。虽然进行战略合作的条件不足,但只要两岸基于大义默契行使,大陆方面采取积极行动,亦可增进两岸的军事互信,逼使对手采取相应措施,以取得主动。台日的渔业谈判即是一例,此前日方采相应不理的态度,近期因恐两岸在钓鱼岛问题上合作,突然邀约谈判而达成协议。姑不论此协议的成败,两岸若不能在战略上携手合作,中华民族的固有权益,仍有流失的可能。
战略合作上,在东海、南海的争端中,两岸基于共同的战略利益,应有合作空间,以往亦有先例。在大陆对菲、对越美济礁、赤瓜礁海战,夺回控制权时,台军亦曾扮演积极合作的角色。为今区域争端美方实已介入,并引领周边国家藉国际法及战略现势与大陆对抗。由于争端涉主权及两岸共同利益,目前双方皆以默契行事,采取一致的立场以为应对。但因两岸缺乏合作机制及台湾仍有依附美方的政治倾向,而声言不会在钓鱼岛问题上与大陆合作,因此谈两岸的战略合作,还有待努力。很显然的,台湾的表态是自缚手脚,但却有受制于战略现势的无奈。
由于,大陆持续崛起与美军力的衰退,已迁动了西太平洋战略形势。自去年习奥“庄园外交”,促使“美中新型大国关系”热议。只要中美两强在国力发展上的势头不变,西太的战略架构则有调整机会,届时台湾的“国防安全”势必在其中重新定位,而真正的战略合作才能有效落实。在现势中两岸的非军事合作,人道救援,以及资源开发合作等均已有管道建立,只要将双方限制条件松绑,合作必有进展。军事方面的重点在南海维权,尤以太平岛的防务,亟须大陆军方的援手。果能在此方面达成协议,两岸的军事安全互信机制,才真正的落实。
最后,基于上述战略环境的可能发展,促进两岸和平,加速“军事安全互信机制”的实现,笔者认为:应从国共历史情结中,解决两岸的“立信”问题;应在对外主权或海洋权益上取一致的立场,默契行使以增进互信;从大陆对美的大国关系中,释放出对台的安全保障及善意,以建构战略合作的关系。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