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港澳 >> 政情 速递 >> 陈光南:反对派要瘫痪立会的内外因素

张学修:港人情感认同不应被激进派“绑架”

  文|张学修

  财政司司长曾俊华日前撰文谈及对中学母校的归属感,提到与近年流行的本土意识有不少共通之处。他认为:两者都是对本身身份、传统和文化有强烈的感情和自豪感。当校友对母校的感情能够转化为一种正面的动力并作出贡献,那么市民对香港的深厚情感,同样可凝聚成正面、具建设性的力量,推动香港变得更好,让香港整体得益,而绝不止于一种封闭、消极甚至是具破坏性的保护主义。

  过去一年,香港完成了不少工作,也经历了不少纷争。是时候停下来想一想,香港到底需要一种什么样的本土情感,以及现时提出各种不同口号的激进言行,对香港发展的影响。

  香港在经历违法占领后,社会分化空前严重。去年六月,政改在一众反对派议员的捆绑否决下落空。此后激进反对派议员、政党及新兴激进团体一再延续政改争拗,挑动事端,甚至屡现违法暴行。激进势力以本土口号掩饰险恶用心,分化港人与内地的关系,其本质仍然在于抢夺香港管治权。直到现在,香港似乎仍未走出后政改时期。而曾俊华的一番话值得港人深思,港人的情感认同不应遭到激进人士的绑架,而完全可以凝聚成正面的、具建设性的力量。事实上,这是香港目前亟需的正能量。

  情感认同并非激进主义

  无独有偶,近日《环球时报》亦发表一篇题为警惕香港新本土主义的评论。文章中提及新本土主义虽标榜有别于港独,但同样极力强调港人与内地的区别,诱发本土意识,构造本土论述,以引领未来的社会运动。而部分媒体则刻意渲染新本土主义,利用本土概念的模糊性,将各类社会议题及活动纳入范围,其真实动机仍然在于实现所谓香港完全自治的政治野心。新本土主义虽然听起来较温和,也易与本港切实利益混淆,但其目的与港独殊途同归,因此港人有必要透过现象看清本质,对激进势力保持足够警惕。

  香港现存的激进主义,无论是打着本土旗号,还是港独建国城邦复兴等,都是独断、分裂的,都是通过无限夸大港人与内地的差别,要将香港独立于一国以外。这种本土意识是离间式、否定式及暴力式的激进意识,给香港带来的是负面的、破坏性的影响。与港人切实的情感认同有天渊之别,更无法扞卫香港的切实利益。真正的情感认同是市民对于香港这个土生土长的地区、自身的身份、社会的传统、多元的文化等等组合而成的,是港人对于成长家园及国人身份的一份强烈的归属感。这份归属感非建立于空想,而是扎根于现实、伴随着社会发展从而不断得到强化、巩固的正面情感力量。

  香港发展需建基于对自身宪制基础及发展现状的清晰界定,而脱离现实的诉求等同于揠苗助长,将发展事务扼杀于摇篮中。过去一年香港受极端激进势力冲击,纵然政府积极发展经济民生事业,无奈在立会内外处处受制,积极作为无法有效转化为积极有为。政改失落后,激进反对派再度发功,将铅水事件政治化,为解决问题制造无谓的舆论阻力。而之后的议题,包括创科局的设立及拨款、高铁超支、一地两检、版权条例修订等,无一不受到激进派的阻挠。不久前的区选,在投票率创史上新高的情况下,建制派议席仍旧保持稳中有升,同时顺利完成了新旧力量的交接;年轻伞兵主打民生议题取得若干议席;极端激进政党全军覆没。区选结果传递了港人理性务实谋发展的诉求,也是对于极端激进势力的义正言辞的否决。

  极端言行背离香港民意

  可以看到,极端激进言行不仅脱离现实,同时更与香港民意相悖。试图以本土主义蒙蔽港人的激进派,无法吸引主流大众的注意力,更不要说认可了。但香港不可就此松懈、对于激进言行置之不理。相反港人要时刻保持警惕之心,防范激进势力兴风作浪,损害香港的整体利益,拖慢社会的发展步伐。目前政府要有效领导香港发展,仍未能彻底摆脱激进势力及政治化言行所打造的泥潭。社会在接下来的发展工作中,更应积极凝聚港人正面的认同情感,为港建设释放正能量。

  正如国家主席习近平所强调的,香港目前的主要任务是谋发展、保稳定、促和谐,这也是全体港人的共识。社会近年饱受激进言行所苦,实际发展工作也一再遭到阻挠拖延。香港需要凝聚广大市民的认同感、归属感并转化为正能量,推动社会不断发展,同时反过来使得这个正面情感认同得到巩固和加强。新的一年,港区需要新的气象,而港人正面的、积极的、包容的情感认同,是香港渴求的正能量,也是社会取得切实发展的坚定力量。

  (作者为全国政协委员,香港中华出入口商会会长)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