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遗产 >> 民族智慧的守望者 ---记河南省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池建周

民族智慧的守望者 ---记河南省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池建周

民族智慧的守望者

---记河南省安阳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池建周

  杨国存  张莹莹

池建周正在向小学生介绍池家年画

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来馆进行文化交流

池建周接受外国媒体采访

池家年画赠送外国友人

在中国艺术之乡河南省内黄县的东庄镇三流河村宽敞的公路旁,一排商业店铺中间有12间格外醒目的门店,这就是内黄县池家年画坊装饰考究别致的作品展示厅。笔者走进内黄县池家年画展示厅,亲身感受了本土民间艺术的无穷魅力。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池家年画,集中国古代“四大发明”之造纸术和雕版印刷于一身,主要工序全用手工操作,具有传统的民间工艺特色。池家年画构图丰满,线刻粗犷,设色鲜亮,装饰夸张,节俗特色浓厚,是民间年画中的佼佼者。池家年画这一民间艺术的瑰宝,以独特的魔力吸引着人们的目光,池建周精湛的民间绘画技艺让人赞叹不已。前来池家年画艺术馆参观者络绎不绝,甚至还有国外艺人。

在展厅,笔者有幸见到了中国民间文艺家协会会员、河南省美术家协会会员、池家年画传承人池建周。他刚从外地抱着金奖赶回来,灿烂的笑脸掩饰不住路途的疲惫。他自豪地说“近几年,连续参加了几次国内展览,如第十届中国(深圳)国际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全国木版年画联展、‘中国情•乡土情’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邀请展、河南省民间工艺美术邀请展、中原文化产业博览交易会等,走出去大开眼界,同时对池家年画的发展前景信心更足了。”

池建周,是内黄这片黄土地孕育出来的民间艺人,他坚守着民俗的厚重,坚守着传统。

怀揣梦想 一生执着

池建周出生于民风淳朴、文化底蕴深厚的内黄县东庄镇三流河村。根据《池氏家谱》记载,池家年画是他的始祖池宏德创立的。明初洪武三年(公元1370年),池宏德从山西洪洞县迁民来到内黄县三流河村,至今已传二十二世。池宏德当时是怎样创立池家年画的,目前已经没有相关资料和文字记载。池家年画的21代传人池建周十分遗憾地说:“当时年画只是古代一种寓意吉祥的年节装饰艺术,印制年画只是一种谋生手段,登不上大雅之堂,所以没有留下相关资料。”池家年画始于明初,在清雍正、乾隆年间曾一度兴盛。过去年画销售主要集中于农历腊月,摊贩们在集市上设摊销售。内黄县池家年画主要分布在以内黄县东庄镇三流河村为中心的周围村庄,鼎盛时期有年画作坊7家。抗日战争、解放战争期间,根据党的指示,池家年画以抗日、反内战和劳苦大众为题材,创作、印制了很多年画作品。新中国成立后,池家年画得到了迅猛发展。那时,内黄县东庄镇三流河村池家上至七八十岁的老人,下至七八岁的顽童,大多能从事年画的印制。“文化大革命”期间,池家年画被视为“封建迷信”,遭到毁灭性破坏,年画作坊全部拆除,印制工具悉数销毁。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池家年画将改革开放融入创作题材,使年画一度兴盛,甚至出现了方圆百里竞相争购的现象。当时,池建周正在上小学。家庭的熏陶,平时的耳濡目染,他自幼对年画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爷爷池生泉,是当时家族中年画艺术的佼佼者。他发现自己的长孙池建周聪明伶俐,并且有艺术天赋,于是视其为掌上明珠,决定将自己的绝活传授给长孙。池建周活泼勤快,大人印年画时他在一边打下手,还经常缠着爷爷教他画画、刻板。孙子学而不厌,爷爷诲人不倦。名师出高徒。池建周从小就成了池家年画的后起之秀。池建周自幼就极好读书,他常说,技艺是木刻的基础,在达到一定的高度后,拼的就是文化。他多次讲,书本是最好的老师。他看的书包罗万象,既有传统文学,也有陶瓷、骨雕、漆雕等旁类的工艺美术,吸取其好的技艺,加入自己的理解,而后巧妙融入到作品里。

“过去,年画是农村千家万户辞旧迎新必不可少的装饰品。到了农历大年三十,门扇上贴门神,门框上贴对联,土地至门口,灶王进厨房,仓神进粮仓……如果过年不贴年画,就好像烧菜没有放盐一样没有滋味。”池建周绘声绘色地讲起春节贴年画的习俗。

池建周回忆起小时候过春节的情景时说:“每到春节,父母就会将家里的墙壁刷白,然后用自家做的糨糊或者图钉贴上一幅幅色彩鲜艳的年画,增添喜庆。”贴年画,是池建周和兄弟姐妹们都喜欢干的活儿。一是贴上年画后就意味着要过年了,将有新衣服穿,有好东西吃了。再者,每年贴新年画,小孩子都能听到大人讲每幅年画的故事。池建周介绍说,小时候报纸刊物贫乏,没有电影、电视,更没有网络等现代媒体。因此,年画作为那个年代唯一的发行量大、覆盖面广的“传播载体”,通俗地反映了几乎所有民俗文化内容。

笑看坎坷  直面人生
  
没想到,花无百日红,池家年画好景不长就跌入低谷。由于受工业化、城市化、全球化的冲击,人们的价值观得到改变,社会形态开始变迁,传承人几乎断层,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式微,甚至有消失的危险。纯手工制作的池家年画在高速发展的印刷业面前逐渐败下阵来。“我记得那个时候,印制年画的画版有的变成了搓衣板、有的变成了盖水缸的盖子、有的甚至被劈开当柴火烧。”池建周惋惜地说。

池家年画是内黄民间艺术瑰宝中的一朵奇葩,正是有了一代一代民间艺人的传承,才能够流传到今天。可以说,它的背后,凝聚着民间艺人的心血。然而市场经济是无情的,它使人们在文化生活上的选择性越来越大,心态也越来越浮躁,民间艺人还有没有生存空间?

“年画是宝,却无法养家糊口。”作为池家年画传承人的池建周也面临着同样的窘境。前些年,花费成本和时间制作出来的年画却没有市场的尴尬处境,让池建周也很无奈。迫于生活,他曾经想过放弃年画研究这条路,然而动摇和彷徨只不过是头脑中瞬间的一个闪念,稍纵即逝。他凭着对民间艺术执着追求的激情,下决心要把池家年画传承下去。他不求名利,默默耕耘,无论自身经济条件如何,都未曾放弃心中的那份难舍之情。单纯依靠印制年画无法维持生计,更谈不上发展。传承、创新、发展,这些都需要资金的支持。目前,这些工作都需要靠池建周自己投入。“一年需要花费六七万元,幸好我有一份固定的工作,目前,我的工资全部投入其中,不然无法维持现状。”池建周说。

2014年10月1日,池建周应邀到郑州参加由河南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办的2014庆国庆“中国情.乡土情”河南民间工艺美术展。这时,他背上突然长了一个小疮,他没不在意,认为是应酬多上火了。谁知最后长成馒头那么大,流脓淌水。他辗转几家医院外科、皮肤科诊治,但却无任何效果,只好忍痛带病参加活动,直到活动结束才回到医院治疗。在医院一躺就是两个月。
    他经常去中国美术馆参加活动,为了节约钱,不舍得购买卧铺和乘坐高铁,总是买普通火车票,凌晨1点走,早上6点左右到北京西站,不顾吃早餐,急忙在转乘公交,去活动现场,这样还可以省一晚上的住宿费。2015年1月12日,在参加“童趣与天性:皮埃尔
•卡隆油画艺术展”时,池建周正患重感冒,看他一脸病态,法国驻华大使顾山说:“你为了非遗,太对不起你的身体了,你要多保重身体啊。”
    随着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视,池家年画再度兴起。“近年,我们池家年画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荣誉。”池建周笑着说。2012年11月,池家年画被安阳市人民政府列入第三批安阳市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3年7月12日,《池家年画项目》被共青团河南省委、省文化厅、省广播电影电视局、省新闻出版局评为河南省青少年优秀文化产业项目;2015年5月,池家年画被公布为第三批“河南老字号”;2015年6月24日,内黄县池家年画坊被安阳市人民政府命名为2014年度安阳市守合同重信用企业。池家年画
作品被作为文化礼品赠送给德国、法国、俄罗斯、印度、马来西亚、加拿大、拉脱维亚、香港、台湾等中外友人,被俄罗斯民间艺术博物馆、台湾国立历史博物馆、开封市博物馆、天津杨柳青年画艺术馆、河南省工艺美术馆永久馆藏,中国文字博物馆游客服务中心展出销售。
   
池建周多次应民进安阳市委、内黄县教体局邀请,走进安阳师范学院、内黄县第三实验小学等学校,为1000多名学生现场展示、传授非物质文化遗产制作技艺,让学生亲自动手制作年画。

池家年画的艰难处境也让池建周担心传承问题。“我的儿子池云飞、侄子池宇航都在学习池家年画的制作,传承不会在我这一代中断,但如果池家年画一直是背在身上的包袱,如何传承下去是无法回避的课题。”池建周说,为了让池家年画更好地发展,他还走进学校指导少年儿童进行木版年画制作,努力让已有600多年历史的池家年画得到传承和发展。

博闻强识  创新发展

    有句老话说:“若想人前显贵,必须人后受罪”。在池建周看来,成功没有捷径,勤奋、文化、悟性三者缺一不可。于是,他研究了大量的年画书籍,先后寻访了全国十几个年画产地,与各地民间艺人进行广泛的文化交流与学习,同时收藏了大量的年画。他在不断探索创新,努力创作出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年画。

   2011年国庆节前,他听中国美术家协会一个朋友说,著名版画家、邮票设计家、水彩画家、中国美术家协会水彩画艺委会秘书长张克让,带领学生在林州市太行大峡谷写生。于是,就独自一人到大峡谷寻找张克让拜师学艺。他不怕山高路险,逢人就打听,“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在10月5日(第6天)找到了张克让老师。张老师就当前美术作品创作遇到的困惑是不重视写生,他以自身三十多年的创作实践提出外出写生是美术家走向社会、提高综合素质的捷径。并着重提出从选景、构图到造型、色彩等六大环节中进行提炼完成速写,最终这些速写都可以发展成创作作品。

池建周作品的最大特点是将绘画艺术融入雕刻作品之中,同时又以娴熟的牙雕技法阐释中国传统文化。他每每雕刻人物,都会查阅大量资料,揣摩人物的性格、内心想法,雕刻出的人物形神具备,极具神韵。

   “人生最大的乐趣就是做自己想做的事,并且能从中得到收益。”池建周的脸上露出了满足的笑容。
    2013年,池建周和辛彦军共同刻绘出了《双龙五凤福》美术作品,由两条遨游的龙和五只轻盈飞翔的凤组成了一个“福”字,字融于画,画藏于字,虚实相生,处处显着华美雅致的气息。随后,他们委托杭州某织锦公司,采用高精度真丝织锦技术,以24822根桑蚕丝、11293.2万个交织点精心制作了一幅《双龙五凤福》织锦作品。该作品画面逼真,丝质柔美,不仅保留了原作的笔墨神韵,更有丝绸典雅华贵的雍容气度,是书画和织锦两项国粹的完美结合。当年12月,该作品在河南省第十六届美术新人新作展中荣获优秀奖。
   
2014年,池建周的《双龙五凤福》三彩釉瓷板画问世,作品最终呈现的艺术效果他还是非常满意的。池建周说,瓷板画的创作相对比较难,在烧制过程中容易出现破裂现象,又因釉色的重叠、渗透、流串、扩散,发生奥妙无穷的变化,即“窑变”,制作出的每件作品都是独一无二的,其色彩艳丽而又富有天趣。而制作一幅瓷板画,如果全程顺利,也需要大约一个月的时间。瓷板画具有耐腐蚀,保存久,釉色经久不变等特点。瓷板画是在唐三彩基础上,通过绘画、立线、施釉等工艺,经过泥与火的重新锤炼,利用釉色的流动,采用五次进窑烧制技艺烧制出的,其色彩活泼鲜艳,工艺独特,蓝如宝石,黄似金箔,绿胜翡翠,栩栩如生。

    曹操是个家喻户晓的人物,可他到底长啥模样?各地画像、塑像都有差异。为了准确地描绘出曹操的五官面貌,池建周先后研究了曹操老家安徽亳州的曹操塑像、许昌的曹操塑像,还有曹操高陵的曹操人头画像等实物资料,还广泛在网络上搜集有关曹操的画像资料。除此之外,他还认真研读了不少有关曹操生平的著作,从《三国志》、《曹操传》等书籍中,寻找曹操的人物刻画及相貌描写。他充分发挥木板年画的艺术表现手法,对曹操的服饰进行了设计、想象,中间曾多次返工,以求精益求精,最大限度地展现曹操这一历史名人的神采。池建周创作出的《曹操》画像,获得国家版权局著作权登记证书,池建周以作者身份依法享有《魏武帝曹操》著作权,成为全国获得“曹操画像”版权的第一人。2012年4月20日,池建周申报的《曹操(一)、(二)、(三)、(四)》4项美术作品再次成功获得了国家版权局著作权登记证书。

    池家年画——刀尖下传承下来的民族记忆,每一块幸存的年画古版里,都隐含着汉民族先民曾经的悲喜基因。从这些静静沉睡着的古版里面回望一下历史的烟云了!即便如此,也总是会让人觉得多了一点幸运了。

池建周告诉笔者,以内黄县池家年画坊为基础的内黄县年画艺术馆正在筹建中。将来,池家年画会立足安阳本土文化,以安阳深厚的文化资源为题材,创作出更多传播安阳文化和社会正能量的年画作品。

我们相信,随着社会的发展,池家年画这个古老的民间艺术会在不断的创新和传承中发展。就像一坛老酒,历久弥香……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