坐落于上海新闸路北的东斯文里。它是上海规模最大的石库门里弄,建于1918年,大部分是单开间,属石库门后期建筑。蒋小威 摄
王安忆、陈丹燕……在对上海情有独钟的作家笔下,都有对于上海石库门的描写。在城市发展中,石库门不仅是一种物质生活空间,更承载了几代人的文化与情感记忆,是海派文化不可替代的重要组成部分。可如今,上海石库门的数量正急剧减少,据统计,近30年,70%的上海石库门已被拆除,剩下的部分石库门建筑也面临着保存较差的困境。日前,地处上海黄浦区的一处石库门旧里房屋,因发生倾斜开裂而被居民投诉,石库门这类文化遗产的保护再次引起社会关注。
应设法保护石库门建筑
据了解,倾斜开裂的石库门房屋位于上海黄陂南路、永年路、顺昌路、徐家汇路围合区域,属于67街坊,是上世纪20年代建成的砖木结构石库门旧里小区。去年年中,受周边工地基坑开挖影响,此处地面和房屋出现局部开裂现象,受影响居民达到几十户。
这样的情况并不是个例。2015年上海市政协文史委的调查数据显示,上海现存较为完整的石库门风貌街坊仅约173处,共有石库门里弄1900余处,居住建筑单元5万幢。作为文化遗产,抢救、保护石库门已刻不容缓。近日,上海市政协文史委呼吁,应将石库门保护纳入城市规划,有重点、分阶段地挽救濒危的石库门,并提交了将石库门申报世界文化遗产的提案。
相关专家认为,城市要可持续发展,城市的文脉不可丢弃,而石库门正是上海城市文脉的重要载体之一。它是近代城市住宅的开端,是西洋建筑与中国建筑融合产生的特殊样式,并保留了中国最早的城市居民生活方式和习俗。
“石库门是不可再生资源,它们不仅是市民生活的场所,也具有历史和文物价值。”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成员、上海市非遗保护工作专家委员会委员蔡丰明说,上世纪80年代后由于拓宽马路等原因,石库门一度遭遇大规模拆迁,如今留存下来的石库门更应该设法保护。
一方面是城市改造、土地空间紧张,一方面是文化遗产需要保护,这两者之间的矛盾如何协调十分重要。对此,专家建议用多种模式保护石库门,比如商业模式。在蔡丰明看来,新天地就是比较成功的实践,它把居民迁出后,对该地块进行商业开发,让历史建筑发挥商业作用。“虽然这种模式导致那里的部分石库门里弄被拆除,但新天地毕竟成功地保留了老建筑的外观,同时以文化使土地升值。” 蔡丰明说。
对于普通居民居住的石库门,则存在着保护文物与居民追求现代化生活的矛盾,蔡丰明认为可以通过改善老房子的基础设施,进而达到保护文物的目的。“有的厨房是四户人家合用的,还有的地板、窗户比较破旧等,在这些地方进行适当修缮,并合理规划利用空间,让居民享受到现代化生活,他们会更愿意住在这种有老上海回忆的地方。”
深入挖掘石库门历史价值
如今,受到保护的石库门建筑,主要是挂牌的优秀历史建筑、普查登记的不可移动文物、文物保护单位以及12个风貌保护区,包括树德里、渔阳里、尚贤坊、步高里、梅兰坊、高福里、原卢湾区等,其中原卢湾区地处当年的法租界,遗存了大量的石库门里弄住宅。作为上海现存石库门最多的区域,原卢湾区在改造过程中,探索出了新天地(商业开发模式)、田子坊(城市更新模式)、步高里(原生态保护模式)等保护传承、更新利用的三种模式,它们与中共“一大”会址、渔阳里等石库门里弄,成为上海石库门文化的重要传承地。
“步高里模式主要特点是保留居住特性,改善居民的居住条件。”上海石库门文化研究中心主任张雪敏介绍,近几年,在老建筑里安装了坐便器、喷淋装置。此外,还安装了小水表、电表,理顺了各种线路等。“步高里模式留住了原住民,是一种完全的遗产保护模式。这样不仅保护了居住空间,还保护了石库门的市民文化。”张雪敏说。
有关专家表示,很多具有保存价值的石库门都没有进行深入挖掘,比如中国动画事业创始人万氏兄弟曾居住的亭子间被拆,就是因为当时没有发现其重要价值。而石库门的文化价值一旦被挖掘出来,其承载的文化能量不可估量,比如田子坊,当初被列入拆除计划,但通过媒体呼吁、专家论证、政府引导,最终保留了下来,并且通过科学规划,找到其与这个时代紧密结合的文化价值,使其焕发出新的生命力,并继续引领这个时代的发展。“石库门的保护和申遗,应当成为人们的共识,尤其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张雪敏强调。(崔丰 记者 洪伟成)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