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文化 >> 文化遗产 >> “非遗”绝技周村芯子

山东聊城东昌府“澄浆玉泥”砚绝无双


在聊城市东昌府区道口铺街道办事处郭庄村的一家老宅院里,一块块土块儿在农民师傅的手中抟成一方方精致的澄泥砚。

  澄泥砚以沉淀千年的黄河渍泥为原料,经特殊炉火烧炼而成,质坚耐磨,观若碧玉,抚若童肌,储墨不涸,积墨不腐,厉寒不冰,呵气可研,不伤笔,不损毫,其功效可与石砚媲美,为砚中一绝。

《金瓶梅词话》中曾记“澄浆玉泥”

  郭庄村还在制砚的这家老宅院,主人叫郭太星,是澄浆玉泥的第13代传人,从小就跟着祖父郭亮思以及伯父郭汝桥学习这门手艺,他特别喜欢做砚台和茶叶罐。

  走进这家老宅院,在一间屋子内,澄浆玉泥制作师陈建志坐在拉坯机前,用脚踩着底盘,拉坯机匀速地旋转着,陈师傅双手不断变换着手势,十几分钟后,一盘看起来十分普通的泥浆竟奇妙地变成花瓶形状。再经一根细线切割,一件亭亭玉立的花瓶泥坯呈现在大家眼前。

  据史料记载,明洪武年尚书郭敦,利用故乡东昌府千年黄河淤泥等,让弟弟郭山在东昌府西南(今湖西办事处岳庄附近)建澄窑一座,雇用山西绛洲澄浆玉泥窑工移民二百余人。当时,主要制作活字印模等印书用具,山水盆景等家具摆件,砚台、笔洗、笔筒等文房用品,此外还有米缸、面缸、茶叶罐等御用器皿。

  《金瓶梅词话》中也曾描述过“澄浆玉泥”。书中第六十一回写道,宫中专管砖厂的刘太监送二十盆菊花给西门庆,西门家的清客应伯爵见了夸道:“花到不打紧,这盆正是官窑双箍邓浆盆,有年代,禁水漫,都是用绢罗打,用脚过泥,才烧造这个物儿,如今哪里寻去!”这里所说的官窑双箍邓浆盆即为东昌府澄浆玉泥花盆。

  东昌府道口铺街道办事处郭庄村年纪较大的村民说,解放前在村西南还有澄浆玉泥的作坊。当时还流传着这样一些谚语,“东昌府有三美,胭脂、澄窑、古井水”,“澄浆玉泥润如玉,出自古城东昌西”。

  道口铺办事处郭庄郭姓人当时是作为主要技师,对这些工艺品进行加工制作的。几百年来,湖西办事处岳庄附近以及道口铺郭庄的人将这门手艺世代相传。

成品率在一半左右

  郭太星说,澄泥砚的制作非常复杂。包括澄泥砚在内,所有东昌澄浆玉泥艺术品都需经过十余道工序,取泥、晾晒(风化)、澄泥、揉泥、醒泥,之后才能进入刚才介绍的成坯程序。

  郭太星说:“泥坯做好后,要经修型、阴干,然后才能入窑。烧窑、出窑后,还要经秘方中药蒸煮,如此一来,从泥浆到成品需要五六年的时间。”

  目前,虽然工具稍有改进,但这套自古传承下来的工序不容有任何删减,否则做出的只能是次品。

  在这座老院子内南边靠墙处,有一座10多平方米的砖土窑。郭太星说,泥坯要在窑内烧制24小时,开始用小火,中端用稳火,后端用猛火,温度在800℃—1100℃左右,烧好后,还要自然降温两天,不能通风。

  “焙烧环节是最关键的,稍有不慎就会出现变形和裂缝,成为废品,成品率在一半左右。”郭太星介绍,澄浆玉泥因泥质、制作技艺、烧制火候及时间等因素的差异会产生制品成色变化,这个过程也叫做“窑变”。

  由“窑变”产生的澄泥制品颜色通常分为檀木紫、蟹壳青、鳝鱼黄、豆沙绿和鸡骨白几种,其中尤以豆沙绿为极品。郭太星说:“有时一年只不过产生一两块。”

  郭太星还表示,自古以来,烧澄窑一直要用枣木柴。这主要是因为枣木的硬度极高,容易提升窑温,而且枣木燃烧产生的木灰对澄泥作品表面纹理的形成具有独特作用,这是其他材料所不能及的。

创新传承一个都不能少

  近几年,郭太星又在传承“澄浆玉泥”基础上进行创新,在烧窑过后,再用十几味中药进行蒸煮,蒸煮后的玉泥砚器达到“声如磬、润如玉、绝无双”的独特效果。

  2008年以来,郭太星的“东昌轩”澄浆玉泥作品先后在各类博览会上斩获大奖。不过他并不满足,在业内名家的指点下,加之本人具有的书画功底,他继续发掘东昌澄泥制作技艺。其作品简朴自然且不失人文艺术气息的风格十分鲜明,对澄泥作品的艺术改进也受到市场认可。

  如今,东昌澄泥制品技艺已被评为山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保护项目,当地政府也正在为“东昌轩”澄泥制作技艺的复兴积极争取上级扶持。

  郭太星介绍,最近他正打算制作几件具有聊城特色的文化礼品——薄约0.5毫米的“蝉翼瓶”。

  另外,郭太星在郭庄村建成一个农村青少年素质教育基地,学生可以到澄泥制作基地体验、学习,从而培养学生们的兴趣,把澄泥制作当做一种爱好、技能,让这门技艺传承下去。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