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戏台》剧照。陈佩斯在剧中饰侯喜亭。 王小京摄
4月29日,位于北京东二环的北京喜剧院,从下午3点开始,化妆间里就开始忙乎起来,一个个熟悉的面孔正在那里一字一句、抑扬顿挫,反复对台词,舞美、灯光、化妆、服装,所有剧组人员也已到位。“今晚是又一轮演出,虽说仅间隔3天,但也必须重新对一遍台词。每个演员身上的戏,看起来轻轻松松,其实负担非常重。”刚过62岁的陈佩斯端着一杯茶走过来,脚上还是那双黑色圆口布鞋。舞台上诙谐、活跃的陈佩斯,台下却显得沉稳、严谨。
喜剧《戏台》一面世,便被舆论誉为当代中国喜剧的杰作,陈佩斯、杨立新等主角的表演,更是臻于佳境。“能演这出戏,感觉没白活。”陈佩斯对《戏台》的钟爱,让他将这许多年练就的一身导演和表演功夫,尽情尽兴地使了出来。4月16日,是《戏台》的第五十场演出,当晚,北京喜剧院的前厅被布置成纪念场,纪念板上面写满了观众的感言。其中有一句是:陈老师,小时候就在春晚看您演的小品,现在又看到您的喜剧,越来越棒了。
从春晚出演小品到北京喜剧院执导、主演喜剧,这是陈佩斯在观众眼里30多年的历程。而这30多年,在陈佩斯的心目中分为三个阶段,上个世纪80年代主演各种舞台小品和电影,成为大众最熟悉的喜剧演员之一,他说这算是积累阶段。后来淡出小品舞台,暂时放下了电影,潜心研究喜剧理论、历史,他称这是梳理阶段,梳理的结果在2001年诞生的舞台喜剧《托儿》中得以充分展示,被认为是掀开了中国喜剧的崭新一页。第三个阶段,陈佩斯形容为明确阶段,明确什么呢?是他自己终于明确了当代中国喜剧是个啥模样,还是明确了以后的艺术方向?他没细说,或许兼而有之。他经营的大道文化节目制作有限公司从《托儿》开始,《亲戚朋友好算账》《阳台》《阿斗》《老宅》《雷人晚餐》《闹洞房》《戏台》,加上音乐剧《日出》共9部,累计演出1350多场,走遍40多个城市,吸引了120多万观众。
静下心来,充实自己的大脑
当初在小品演出和电影创作最热闹时,陈佩斯忽然沉静了很长一段时间,外界猜测纷纷,解释也有多个版本。按照陈佩斯的说法,当时最需要的是静下心来,充实自己的大脑,认真思考中国喜剧的未来,不然,总是那么演下去,未必就可以成正果,而且,喜剧电影创作也因多种条件的制约,难以为继。后来的结果证明,转向舞台喜剧是明智的选择,舞台虽说不如电影受众广,但实际操作要比电影简单得多、自如得多。
10来年的静心思考,促使陈佩斯读了很多书,阅读不但让他在新世纪里创作、执导、主演喜剧时得心应手、左右逢源,而且还在授课时从历史、心理、社会、经济等多方面阐释自己的认知。授课,是陈佩斯近些年的一项重头戏,为的是培育新一代喜剧人才,听过他讲课的人都难以想象,这位一向在舞台上以滑稽形象出现的演员,在讲台上却不让大学教授,一会儿是《动物和人的目的性行为》,一会儿又是《东京梦华录》,引经据典、头头是道。陈佩斯反复研读中国古代戏剧作品,尤其欣赏《张协状元》这一南戏大作,其故事结构、剧情线索、表现手段,令他一再拍案,“结构类似电影平行蒙太奇,一部戏里多条线索同时展开,角色性格推动剧情,情节再生情节。”他不断讲给学生们听,从中启发学生们对中国传统戏剧的认识。
陈佩斯不同意那种认为喜剧仅仅是讽刺的观点,在他看来,喜剧道出的是人性深处,其实就是人的本能,而引发的是人最基本的笑行为。古往今来的小人物是陈佩斯喜剧里的主角,从他们身上最能显示人的本能,喜剧成分随处可见,观众最容易体味,笑得发自内心。《阳台》是陈佩斯自编自导自演的第一部舞台喜剧,灵感来自于他对农民工在城市里的遭遇。“我的喜剧一定要有深刻的社会问题做动力。”陈佩斯还有一个观点:“喜剧都有一个悲情的内核”,这曾引来了网络大讨论。“悲情的内核”,在《阳台》《戏台》的两个舞台上,无不被展现得入情入理,获得了观众和舆论的认同。
身体的痛苦和精神的喜悦并存
很多人总是看到明星们风光的一面,其实,优秀的艺术家,特别像陈佩斯这样的艺术家,每一次从喜剧舞台上走下来,都感觉很累。看见他一脸疲惫相,甚至有点未老先衰的感觉,我曾问他:很累吧?“累极了!”他回答。他要全身心投入,一丝一毫不容懈怠,“颈椎、胸椎、脊椎、腰椎,哪一处的椎都有毛病。”这些毛病,只有胸椎是他在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劳动时留下的,其他几乎都是演戏、排戏的结果。每天回到家中,陈佩斯至少要做一个半小时的理疗,10来年了,陈佩斯都是在理疗和演戏的“轮回”中度过,身体的痛苦和精神收获的喜悦并存。
说到在内蒙古劳动,这是陈佩斯成长经历中刻骨铭心的一笔。1969年,他15岁时来到毛乌素沙漠边缘的内蒙古生产建设兵团一师三团八连。在这里,他吃过了所有苦,饥饿、寒冷、超强度劳动,也尝到了人生第一次劳动的收获。这种人生经历既给他留下了伤痛记忆,也为他后来度过困难带来了毅力。
陈佩斯曾有两次在艰难里迎来喜悦的难忘时刻:一次是1973年他从生产建设兵团考上八一电影制片厂;一次就是他离开观众视野进入自我梳理期的最后那年。这第二次是2001年。之前,为了养家糊口、维持公司,他甚至跑到大山里植树;当《托儿》登上舞台,演出30多场就收回投资后,他才对喜剧舞台充满了信心。
陈佩斯不讳言利,这是生存的本能,当年他报考电影厂,就是为了吃饱饭。但他为了喜剧的未来也可以放弃一些眼前的利,在他偃旗息鼓、沉浸于喜剧思考时,他也走穴,不走穴就没钱,没钱就不能养家、不能维持公司、创作喜剧,但在那个演员热衷四处走穴的岁月里,他又是相对比较少的,“不能耽误正事”。陈佩斯于1994年创立“大道文化”,专门经营、创作、制作喜剧,包括影视、话剧、音乐剧,陈佩斯非常自豪地说,他们基本依靠演出票房,“收支平衡,略有盈余”。这种经营方式,让陈佩斯始终处于面对市场、面对观众的状态,但同时也减少了创作和市场以外的压力。
用自己的表演带给观众欢乐
说起陈佩斯,不能不说陈强。陈佩斯考八一电影制片厂,陈强曾手把手辅导,当陈佩斯对未来前途有所犹豫时,陈强一再催促他致力于喜剧:我看你行!一把年纪了,他还和陈佩斯一道上阵主演喜剧电影,成为当年银幕上的一道风景。陈强的晚年最不忘的就是督促陈佩斯创新喜剧。陈佩斯说父亲对他影响最大的是那一代艺术家的社会担当。“‘文革’后期拍电影《海霞》,他在外景地看到当地农民充饥还是瓜菜代,心里很不是滋味。改革开放后,他决意要用自己的表演带给观众欢乐。”这种对社会对艺术的负责态度一直影响着陈佩斯的艺术道路。
对前辈的传统是传承,对后辈则是培育。《阳台》和《托儿》,早已有了青春版,都由陈佩斯亲手辅导的新一代演员主演。“他们演得很好,现在再让我演,恐怕体力也不支了”。“大道文化”创办的“喜剧表演培训班”已开办5期,先后有60位学员听课。另外,陈佩斯还培育了他的儿子陈大愚,现在已经登上了喜剧舞台。祖孙三代演喜剧,这也可以算是艺术界的佳话了。(记者陈原)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