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新时社网 >> 港澳 >> 政情 速递 >> 戴韡:故乡情结绝非本土主义

戴韡:故乡情结绝非本土主义

  文|戴韡

  情结是心理学的术语。我不懂得心理学,于是查阅牛津心理学词典得到以下解释:情结为有共同情调、部分或全无意识、能持续影响个人思想、感情和行为、并有组织的观念、情感、冲动意念和记忆的集合体。

  主义则是指人们推崇的观点、主张和理论,具有主导性、排他性和强力推行的意义。

  我是在香港出生的,年轻时候生活在外地,可谓是少年不知愁滋味。一次春节期间,在同学家偶然看到一帧太平山俯瞰吐露港的照片,曾掀起我对故乡的强烈思念;事前没有思想准备,那是一次无意间的感情冲动。我对此事迄今仍记忆犹新,反映了我的香港情结。我为什么向报刊投稿呢?事源二零零三年的香港经济衰退令我拍案而起,心情平服后再坐下,写就我的第一篇时事评论。及后我的文章虽然涉及港事的不多,港闻仍是我日常关注的议题,因为我是香港居民。

  但如前述,情结和主义不是一码事,我的故乡情结和所谓的本土主义,不搭界。

  本土源于遗民思想

  香港情结,源于长期的生活及其环境对我们的影响。我们对这城市的回忆、它的街道和郊野公园、兴衰的历史、熟识的朋友和邻里,以及文化等,潜移默化地赋予我们一种对它特殊的感情。香港与世界许多城市都有相似之处,形成它独特的好与错、优与劣、美与丑等。多元化文化汇集在香港及其居民身上,令香港更无法复制。

  香港的用水主要来自东江;纵然通用粤语和繁体汉字,还有居民对西方文明的少不认同,跨文化研究领域,仍视香港文化为中华文化的一部分或其亚文化。

  主权回归祖国前,香港并不是一个民主社会,却有言论自由,也允许不同政见者活动。比今天更为苛刻的法律机制,制约着华人参与社会活动。不过,殖民地当局在回归前,逐步放宽了华人在政府内的晋升机会。香港人均产值不低,又兼资讯发达和居民教育水平正在提高等,都让这个城市的居民有较高的公民意识,敢于对政府施政和与切身福祉等社会问题,积极地发表自己的意见。那应是社会进步的反映。

  本土主义艺术,强调在创造上的地区色彩。在社会哲学上,本土主义则是以本地为中心的思维方式。港人优先在城市管理问题,例如使用公共物品分配、就业和居住等问题是适用的。但若本土主义被推崇为原则,认为它应主导社会活动,将会排斥爱国主义,也是一些人吹嘘港独思想的人,以本土主义自居的原因。

  香港主权回归是通过和平过渡方式实现的,体现了人道主义的原理。一些遗民却认为自己是受害者,因而他们叫嚣的声音会特别大,甚至每每把少数人说成是全体。回归前,香港也有极个别人士鼓吹独立运动,而当前香港分离主义的影响,远大于回归前的港独思想。不仅是由于声音的大小,行动纲领也不一样│从前的港独是要把香港与祖国分离,而现在的港独分子则先要夺权,再立国。相比之下,后者自然会暴力得多。

  香港无分离主义市场

  香港和内地实施不同社会制度,居民持不同的旅游证件,使用方言和书写文字相异。与内地经贸融合高度繁荣,却未能缩减居民的收入差异、政府施政严重受阻等,都有利本土主义的发展。当前香港激进本土主义,虽也涉足一些本地民生议题,却难言关心社会福利,更每每以激进反对派的面目出现。一小撮人谋求香港独立,且强力推行其意识。在参与一些抗争并取得胜利后,他们受到了鼓舞,思维方式变得更激进,竟然产生了改朝换代之意。

  民族国家既具有单一或统一民族的特点,同时它又是一个国家,而国家是由政府管治的。当某些公民反对一个政府,他既可选择参与国内反对派,也可以或明或暗背叛国家甚至自己的民族。那些既不移民又要反对自己国家的人,就只能搞分离主义。现在中国正在崛起;历史规律显示,中央政府的主权范围只可能扩张而不会缩小。因而在中国搞分离主义,在政治现实中并没有可能性。若中央政府认为本国政局安定,它会对分离主义采取比较宽容的态度,反之则较强硬,那也是合乎常理的推断。

  儒家思想主导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学是世俗哲学,涉及许多社会哲学的观点,大一统是其中一个重要的概念。其他中国古代哲学流派,其实都不反对这一点。大一统推崇统一国家的人,即崇尚国家统一。若以中国传统文化为准绳,港独思想和其他分离主义倾向可谓是谬以千里,也是多数香港居民和海外华人都难以认同的,这与他们持有什么旅行证件完全无关。

  武王伐纣后励殷商遗民作新民,体现了胜利者的睿智,也让遗民有改变自己的制度、习俗和思维方式的机会。简而言之,那叫做重新做人。当今,时代已经变了,民主也是好东西,惟需切记符合社会实际需要,才是良药。遗民须知昔日岁月已不可能重现,一步三回头又有什么好处呢?作新民共同繁荣香港,岂不更好。

  作者为资深香港评论员

扫描本文章到手机浏览

扫描关注新时社官方微信

0% (0)
0% (10)

点击排行榜